投票及抽奖规则:投票并留言,我们将从投票、回答问题的参与者中随机抽取幸运的朋友,机会共两次,中奖名单将在11月18日、11月22日分别更新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站内信联系中奖网友,在获取收件地址后,将精美奖品快递给中奖网友。
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40余年的长足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不同时期的不同消费需求,让中国市场的汽车产品由起初的单一化逐渐走向多样化。特别是2013年以后,城市型SUV产品开始扮演鲇鱼的角色搅局并快速吞噬国内乘用车市场。而对于中国汽车消费群体来说,购买汽车早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功用性需求,他们如今更需要一台车来赋能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
理性消费向感性消费的倾斜让“均好”的特质发生了改变。近两年,无论是中国品牌车企、合资品牌车企还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的新创车企,都开始发力汽车设计以及品牌向上,消费者的购车场景也愈发多变。
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品牌对于产品来说是一种赋能,也在提升产品溢价中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过来说,一款好的产品可以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可,并帮助品牌树立形象。对于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相信每个人对于品牌的理解不尽相同。
当设计师津津乐道地介绍他们操刀主导的每一款全新车型时,背后设计故事的输出无疑会感染和打动部分消费者,然而他们也深知,真正能够让这些听众最终掏腰包成为车主的,还是产品本身。那么对于汽车设计,有两种方法是需要遵循的定律。
首先,与服装设计相似,在每个特定时代,汽车设计有着风向标式的潮流和趋势,比如富有张力、蓄势待发的车身姿态是在诠释汽车整体造型的年轻化。其次,在顺应设计理念的前提下,通过对局部设计的精雕细琢来提高产品辨识度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哪种方式,都让设计成为了人与车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形式,也让用户对于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十年前,部分中国品牌车企就已经背起行囊,远行到海外去为品牌设计寻找新鲜的土壤。通过在海外建立设计中心,吸纳海外设计人才,如今部分中国品牌车企在设计领域的技术储备已经今非昔比,并不断加强本土化设计标签。
把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的设计元素带入到车型的设计当中是极为讨巧的方式,国潮文化的兴起带动了中国消费群体对于中国品牌前所未有的认同感。祥云花纹、徽派马头墙、龙骨造型尾灯的出现让中国元素的设计阵容不断庞大起来。
随着汽车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节节攀升,原本出现在汽车上的进气格栅、灯组在设计方向上有了颠覆性的改变,格栅越做越大不是为了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而是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纯电动车领域,甚至取消了传统的格栅设计。灯组的尺寸越做越小,并且通过分体式来营造出科幻感。
内饰设计相比外观设计无论从设计流程上还是工作内容上都要繁琐的多,因为除了视觉上的设计,还要注重乘员在驾驶以及乘坐车辆时的触觉感受。一名合格的内饰设计师对于车内座椅、门板、主副仪表台,中控台等位置的设计能做到面面俱到。
为了凸显品牌向上,很多设计师倾向于采用具有仪式感的设计来为车内营造出档次感或者说高级感,而这也是拉大产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杀手锏。
在时下主流的设计理念当中,很多设计师不仅在外观造型上采用化繁为简的设计思路,在内饰设计上也偏向极简主义路线,而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我们看到车内出现的越来越大的车机,在特斯拉带了一波节奏之后,诸多传统车企也开始效仿。
5G和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或将进一步颠覆产品形态,在现阶段,我们也能看到车内物理按键越来越少,除了中控大屏之外,仪表台与中控屏采用一体式的衔接也成为主流。
近几年,中国品牌车型早已突破低质廉价的瓶颈,很多车企在做品牌向上的行动,来满足更高一级的中国市场的需求。在这当中,除了重新打造高端品牌之外,将现有品牌进行重塑也是不错的办法。通过不同的手段,品牌价值得到了提升,除了品牌形象重塑之外,大家更为关注的也是产品序列的改变,相比于动力、底盘、操控这些隐性的变化,更为直观的一定是家族设计的改变。
滴滴打车和摩拜单车的经营模式为我们开辟出了新的出行方式与共享模式,它们也将是汽车领域新的增长点。目前,大多数车企都在开始运营自己的出行服务公司,无疑都是想率先在这一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约车兴起,人人都能成为网约车司机的时代到来,如何你把它当做一门生意,那么选择一台合适的车子就变得至关重要。相信对于大部分网约车的服务对象来说,大家都对于空间和舒适性有着很高的要求。
感谢您的积极参与,欢迎请您在留言里分享自己的投票结果,或者说出更多的想法。中国汽车设计趋势的方向,有你的一份力。